文 | 王雨桐
编辑 | echo
2022年的爱尔眼科再一次陷入了舆论的风暴中央。
1月6日至9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在其微博接连发布四份名单,质疑爱尔眼科存在行贿医生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将这家市值2000亿元的上市公司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3月,爱尔眼科前员工在微博上控诉爱尔眼科,称其为自己选择了最不合适的手术方式,在术后视力反而下降。该员工在控诉中表示,公司为了冲刺业绩,动员员工和亲属以及社会资源做屈光手术。
根据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20年,有75起因爱尔眼科治疗过失导致患者失明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而在医疗鉴定程序的数字则不得而知。
作为国内首家进行IPO的医疗机构,目前爱尔眼科已经登上国内眼科上市亿元市值第一的宝座。在IPO的光环之下,众多医疗事故的背后暴露了爱尔眼科怎样的困局?
拥挤的眼科赛道
眼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尤其是在2021年之后。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1年—2022年2月底,眼科一级市场一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约40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投资机构近百家,吸引资金总额超80亿元,创历史新纪录。仅在2022年1月1日,就有康睿生物、爱生华等6家企业同时宣布融资,其中眼科新药研发企业拨云制药金额最大,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由鼎晖百孚领投,高特佳投资、兴证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
资本对于眼科行业的关注,则是由于眼科行业的庞大市场规模。
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2019年,我国眼科市场总体规模已达1700亿元,其中眼科服务市场1240亿元,占比73%;眼科器械市场267亿元,占比16%;眼科用药市场193亿元,占比11%。《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预计2021年将达376亿元。
一年多以来,眼科行业的融资事件中,眼科服务融资事件数约占整个行业的10%,另外90%集中在眼科器械和制药领域。
2009年,爱尔眼科登陆科创板。上市12年,爱尔眼科的股价一路飙升。2021年2月18日,股价创出年内新高92.69元/股,按照当时42.21亿的总股本计算,市值为3912亿元,被称为“眼茅”。
投资机构人士表示,眼科是一个兼具严肃医疗及消费属性的疾病领域。在当前医保控费、药品与耗材集中采购的大前提下,这一特殊属性更加使眼科成为一个机会显著的投资领域。同时,眼科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投资机会也比较多。
年赚百亿,多次致患者失明
2009年,爱尔眼科登陆创业板,刚上市的前五年,爱尔眼科平均每年新增医院数量仅为6家。
此后的爱尔眼科,则开始疯狂扩张。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设立并购基金,通过基金收购市盈率较低的医院,培育一段时间后,达到一定利润水平再卖给上市公司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爱尔眼科的规模不断扩张。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4-2016年,爱尔眼科集团平均每年新增医院数量超过30家。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爱尔眼科通过基金和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在国内已经建立超过240家眼科医院。根据董秘在互动平台上的回复,截至2020年11月30日,爱尔眼科和并购基金旗下在大陆地区已开业医院434家,门诊部118家。
一直以来,爱尔眼科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除了张坤、葛兰等明星基金经理热捧之外,高瓴资本也曾大手笔入股爱尔眼科。但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爱尔眼科股价一路下跌。2022年3月15日跌至新低25元/股,截至3月18日,报收28.61元/股,市值1547亿元,较一年前3912亿元的市值高点蒸发2365亿元。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高瓴资本直接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
截至目前,爱尔眼科的市值已经从最高点蒸发了近1900亿元,股价几近腰斩。和爱尔眼科的股价一样崩盘的,还要爱尔眼科的口碑。
2020年2月,爱尔眼科曾因无发热门诊却接受社会募捐N95口罩而遭到质疑。同年7月,爱尔眼科曾在多个公众号上宣称“裸眼视力将纳入中考评价指标”,而后又被教育部辟谣。也有部分患者的遭遇与艾芬类似,有因医疗过错导致患者左眼盲目3级,还有的术后致患者失明......全国多地的爱尔眼科医院曾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被起诉,还有因虚假宣传、违反广告内容管理规定、在生产经营中以次充好等被行政处罚。
贴牌式经营埋隐患
根据《管理咨询服务协议》显示,爱尔眼科与授权医院仅是业务合作关系,相关的法律责任只能由授权医院自行承担,同时根据《商标字号许可使用协议》显示,如授权医院未达到爱尔眼科确定的医疗标准和服务标准,爱尔眼科有权提前终止协议。
换句话说,爱尔眼科所授权的医院一旦出现问题,爱尔眼科对此并无任何责任。
截至2月17日,爱尔眼科共与11家并购基金签署了相关协议,取得商标字号许可的医院共322家。这322家授权医院都是独立法人,与爱尔眼科只是授权关系,在医疗事故、医患纠纷发生时,爱尔眼科却可以以一纸授权协议“置身事外”。
事实上,贴牌式经营并不罕见,在消费行业众多企业均选择了这样的模式,例如南极人、恒源祥等服装品牌。但和消费行业相比,医疗卫生行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而该模式的滥用也容易埋下较多的社会隐患。尤其是在患者与被贴牌医院产生纠纷时,患者难以向爱尔眼科维权来获得赔偿。
彼时的爱尔眼科或许没有想到,曾经被自己看做快速扩张利器的模式,却为看似稳妥的道路埋下了更大的隐患,最终导致了爱尔眼科的口碑崩盘,以及收购多家医院所造成的巨额商誉或存在减值风险,据2020年年报披露,爱尔眼科当期发生商誉减值准备达3.63亿元。
3月14日,爱尔眼科针对增发申请披露了深交所的第三轮问询及回复内容中显示,爱尔眼科计划发行不超过2.70亿股以募集35.36亿元用于“长沙爱尔迁址扩建”、“湖北爱尔新建”等多个眼科医院的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对此,爱尔眼科的募集说明书已进行了七次修订,爱尔眼科在首轮问询和第二轮问询中始终表示,这一授权模式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品牌授权环节上,而并未提及诉讼风险。当发行人面临由品牌授权医院自身行为导致的诉讼仲裁风险时,相关医院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不由上市公司控制或管理,应当独立承担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债务或法律责任,发行人实际承担的诉讼仲裁风险相对可控。
而这样的模式,这样的再融资申请是否能够如愿以偿,还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