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雨桐
送药上门的生意,似乎没有叮当快药预想中那么美好。从2021年至今,叮当快药始终没有敲开港交所的大门。
2021年6月22日,医药新零售平台“叮当快药”所属公司“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式冲击IPO,中金公司、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半年等待过后,叮当快药并未能如愿在初定的有效期内敲响IPO的钟。据2021年12月22日港交所披露的资料显示,叮当快药的上市申请材料已经失效。时隔九个月之后,叮当快药再次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在港股主板上市。
作为医药O2O大战后的硕果之一,叮当快药上市未果,似乎也预示着送药上门的生意,并没有投资者们想的那么美好。那时隔9个月之后的第二次尝试,会带给叮当快药不一样的结果吗?
送药上门的生意,注定不断亏损?
叮当快药的创立,源于2014年O2O风口的崛起。
2014年,O2O开始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IT桔子统计,当年,中国O2O领域融资数超260起,占总融资数的13%左右,涉及社区电商、餐饮、汽车服务等诸多领域。仁和集团创始人杨文龙看到了线下的药品与线上的智能手机连接的大趋势,于2014年9月成立了基于O2O的药物上门配送平台叮当快药。主打O2O模式的叮当快药,最要紧的任务是高效率地让药品和消费者有效衔接。
在成立初期,叮当快药采用了与传统药店合作的“轻资产”模式,由叮当快药提供订单,药店将药品送至消费者手中。但在发展过程中,叮当快药发现医药类行业与餐饮等休闲娱乐产业不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往往需要24小时待命,而此前所采用的药店自行配送的模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叮当快药转而开始走“重资产”模式的自建药店和配送系统。
2016年初,叮当健康开始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布局线下智慧药房连锁店,并建立自有的药品配送系统和团队。这一战略调整也颇有成效,年末,公司在北京市场的单日订单量就突破了2万。2017年,叮当健康在包含北上广深在内的7座城市,建立了超过200家自营门店。随后,在2018年年底,公司启动“百城千店”计划,期望在3年内覆盖300个城市、开设2000家药店。截至最新的招股书披露日,叮当健康已在17个城市建立348家智慧药房。
这样的模式,对于叮当快药而言有利有弊。只不过短时间内,弊大于利。
首先是较大的成本负担。据招股书显示,自2018年至2021年,叮当快药的净亏损则分别为1.03 亿元、2.74亿元、9.20亿元、15.99亿元,亏损逐年递增,至今尚未盈利。仅2021年Q1季度,公司的净亏损已达到7.67亿元,逼近2020年全年亏损9.2亿元。即使是经调整净亏损,一个季度也达到了0.88亿元,而这一指标在2018年-2020年的全年分别为0.7亿元、1.23亿元、1.49亿元。
叮当重资产的弊端,逐渐陷入两难境地
从营销数据来看,叮当快药的订单量增长迅速:在疫情的加持下,叮当健康的快药业务年销售总订单量(线上直营渠道+线下渠道)从2019年的2640万单,增至2020年的4050万单,增长53.4%。
这本应使得叮当快药的亏损进一步缩减,那为什么最终亏损反而逐年递增呢?这也与叮当快药所采用的“重资产”模式息息相关。
具体来看,叮当快药所采用的自营药房+自建配送的新模式,并未对于盈利产生良好的效果,反而累计增加的网点布局和门店设置,为公司日常运营带来的较为沉重的成本负担。而反过来看,叮当健康的智慧药房仅有300多家,无法与线下药品零售巨头老百姓药房近5000家门店的规模抗衡。传统药店的密集程度,可以让患者更加方便地完成购买。再加之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赋能,传统药店的同城快速配送一样可以实现。
据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近3年的毛利率正逐年降低,从36.8%降至31.6%。不过,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公司受益于自营药店的模式,毛利较高。高毛利率之所以造成连年高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招股书中也提及:营业成本主要由产品采购、运输的费用构成;而履约开支主要指的是物流、仓储服务开支。高额的营业成本(占收入68.4%)、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外、履约开支,以及金融负债的公平值变动损失、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的影响。
而在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对比时,叮当快药的营销手段、用户积累以及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稍显薄弱。以阿里和京东为例,京东健康能够依靠京东多年深耕完善的物流仓储体系;阿里健康背后则是国内Top1的电商平台和搭建多年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而这两个竞争对手的活跃用户早已上亿,据最新数据显示叮当快药的活跃用户仅3300万人。
尴尬的叮当快药,既无法与传统药房进行抗衡,也无法在新赛道中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距离,逐渐陷入两难境地。
再加上为了和京东、阿里等巨头竞争,叮当快药的销售、推广成本也居高不。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Q1的相关投入分别为1.4亿元、2.8亿元、4.41亿元以及1.75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4.1%、21.8%、19.8%以及22.5%。
而以上种种,对于一家准上市公司而言,财务状况是不健康的。
药品变质、药品来源不明,叮当快药的路走窄了
互联网医疗市场拥有较为广阔的场景。
2020年的医疗总支出超过7.2万亿元,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17.7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3%。此外,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正在不断增长,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21.9%。数字大健康市场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3,074亿元,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4.2万亿元。其中,数字零售药房是这一市场的核心细分领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0年收入计,叮当健康是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服务提供商之一,在该行业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0%。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在前的公司A及公司B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7%、6.6%,远远高于叮当健康的市场份额占比。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叮当快药成立的七年间,融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本应是资本的宠儿。但叮当快药所采取的重资产模式,则成为了烧钱的利器,也成为拖累公司走向IPO舞台的甜蜜的负担。而这背后,则是叮当快药对于互联网医疗新模式探索的失败。从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何时能扭亏为盈仍是未知数。
而从口碑来看,叮当快药也先后传出一系列负面消息。包括药品变质、药品来源不明以及“28分送达”的可靠性等……
一面是无休止、无尽头的烧钱之旅,一面是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再加上自身口碑的不断塌房……叮当快药需要找到脱身的解药,只不过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无药可解。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